首页 栏目首页 > 制约 > 正文

2023年8月26日 新华纵横(成品)

【节目导视】


【资料图】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首先恭喜东西老师,您的作品《回响》获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,您对这次获奖感到意外吗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当然意外。4年只评5部长篇小说,按全国长篇小说的产量,一年可能出版发表近万部,所以太难了。写长篇小说这么多年,我也希望得到一些奖项的肯定。

【正文】

【标题】文学之路 何以回响——对话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

【解说】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日前揭晓,广西作家东西的长篇小说《回响》成为5部获奖作品之一。这是东西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之后,再次斩获文学大奖,也使得广西文学创作事业实现了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。

【字幕】同名改编电视剧《回响》片段

【解说】作品《回响》讲述的是女警冉咚咚在侦破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,发现丈夫有疑似出轨的行为,于是她同时开始案件和情感的双向侦破。情感与案情双线交织,形成回响呼应的关系。

【字幕】对话东西:写作的坚持和《回响》的突破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首先恭喜东西老师,您的作品《回响》获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,您对这次获奖感到意外吗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当然意外。4年只评5部长篇小说,按全国长篇小说的产量,一年可能出版发表近万部,所以太难了。写长篇小说这么多年,我也希望得到一些奖项的肯定。我从少年时期起就热爱文学,(至今)我没有改变过。二十几年前,我(获)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。你知道写作是蛮艰辛的(工作),写作也是一个不是高回报的职业,尤其是纯文学的写作。那么在这几十年之间,我很庆幸,我没有跳槽,没有转移我的视线,没有跑偏,我一直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,这是我最大的欣慰。如果我不坚持到今天,我就不可能获得这次茅盾文学奖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外界其实对《回响》这部作品有很高的评价,您怎么评价这部作品?或者说有什么突破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这一部小说我觉得和我以前的创作都不太一样,我的创作的实践性就更大胆一些。我用了类型小说的写作方法,就是推理、侦破,这样一个方法来带动纯文学的创作,就是用纯文学的写作跟类型小说进行一个嫁接。那么这样的嫁接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,我看也不是太多。那么这次写作我做了尝试,我想能不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这个作品,同时把我在纯文学里面想表达的东西,通过这种类型文学、通俗文学的方式传递出来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我相信这次获奖也是对您这种尝试的一次肯定。但是近年来,也是有不少文学作品可能在获奖之前它的“流量”很少,或者说关注度也比较低,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呢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很正常。其实评奖的过程就是一次发现的过程,茅盾文学奖是一个专业的评奖,专业的评奖就要有专业的眼光。比如说畅销的作品、流行的作品,你未必能获奖。有的作品卖了几百万册,几十万册,它也未必能获奖。但有的作品,它是因为可能没有被发现,或者因为题材类型被忽略,评委可能会去重新发掘它,把它推上了获奖的榜单上,就会成为有流量的作品。所以,包括国外的文学评奖,它有时候评奖给得很偏门,有的作者在获奖之前读者基本上都不太知道,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价值。

【解说】近年来,东西的不少作品被进行了影视化改编。今年3月,《回响》以电视剧的形式跟观众见面。

【字幕】对话东西:文学的影视化改编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今年3月,《回响》其实已经通过影视剧的形式跟观众见面了,您应该也是作为编剧之一是吧,您对影视剧的(播出)效果满意吗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我曾经有一个评价,我说冯小刚导演把70%的文学保留在影视剧里,这已经非常难能可贵的。因为这部小说写了很多心理活动,因为我是在探索人的宽广的内心,那么你要变成影视作品,它需要行动,需要外化,这挺难的。但是,冯小刚导演在导这个片的过程中,他把那些非常精彩的内心活动保留了下来,通过表演或者旁白的形式,所以我觉得挺好的一个剧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在电视剧里面也把小说留的两个悬念给填上了,这个是您想要填上的吗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这个悬念是导演填上的,他告诉我要填上去。因为他觉得电视观众和读者不太一样,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太喜欢你给他直接的答案,所想象的空间给他留得越大越好,那么影视作品的受众是希望要有一些答案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也会有一种说法就是,纯文学作品影视化(改编)以后,可能就不会有人再去看书了,或者说这种文学的市场化也会加剧它的市场化倾向,那您本人是怎么看待(文学作品)影视化改编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这是一个悖论。纯文学作品你知道现在的读者不是很多,而且在下降。被改编成影视以后,你这个作品推到了大众面前,很多人因为看剧再反过来读你的小说,让你的作品影响力更大,读者更广泛,这是个好事情。

【解说】东西的家乡广西河池是民族地区,也是自然条件艰苦的大石山区。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,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作家,有人称之为“河池作家群”现象。

【字幕】对话东西:“河池作家群”与“文学桂军”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您是(广西)河池市天峨县人,同时也是在河池有工作的经历,您这段经历,或者说这片土壤跟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联系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它这个是进入我们的血脉的。就是一个地方,你在人格形成的时候,你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。我是在天峨长大的,那么我的性格,我的想象力,我对这片乡土的认识,它都进入了我的血脉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河池它本身是个民族地区,也是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大石山区,您觉得它的这个环境和出现这么一批优秀作家,它里面是一种偶然呢?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这个原因其实我们一直在探讨,确实很难找(到)。为什么河池出了那么多作家,比如像鬼子、凡一平、红日、莫景春、李约热、黄土路,还有走出去的聂震宁、杨克,包括梅帅元,还有戏剧家常剑钧等等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有3个,其中两个作家在河池。去年评骏马奖,广西得了3个,都是河池作家。所以我觉得这个榜样的力量是在起作用,前辈写作成功了,他们通过写作走出去了,那么后来者会跟随他。

另外,河池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,它的文化杂糅是很充分的,多重文化的影响是不是也刺激这些写作者,给他们带来很多灵感?海明威先生说,少年时恰当的困难是写作最好的老师。我觉得是不是文学写作也是贫困地区的一个出路?山区的困难恰恰刺激了这帮创作者,他可能有更多的话要说,有更多的情感想抒发。

【同期】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

您如何评价近年来“文学桂军”的发展态势?

【同期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 东西

我们觉得“文学桂军”要(继续)发展壮大,它还需要作家队伍的(不断)壮大,需要更多的年轻(写作)者进入这个行业。

制片人:李杰

编导:刘瑞娟

记者:王军伟、向志强、覃广华、吴思思、梁舜、陆波岸

配音:吴思思

统筹:王健、张旭东

片头制作:夏勇

监制:张平锋

出品人:孙志平

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